親子關係的好,背後一定有努力!
2019年的新年假期,我病的昏昏沈沈的,在昏沈與清醒之間,我的手機反覆著通知著訊息,我得空一看是Letterland的何老師談工作室孩子的學習狀況,我的心情有點緊繃,因為我知道,這是每週必備的小宇的上課狀況報告。
同時來的訊息中,還有旅行社老闆娘的訊息,快接近過年了,去年的一場柬埔寨親子旅行之後,今年又有另一場親子旅行到峴港,我準備著要出國證件,想起了去年親子旅遊去柬埔寨的心情,心情忽然沈重了起來,去年工作室剛剛起步,每個親子都帶著一堆的問題走工作室,每一個孩子的行為問題,後面都有盤根錯節的問題點,我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問題,而是一整家子的問題,我想起了去年帶著小宇的問題出國的那種沈重感。
一開始工作室的經營型態是自由遊玩,我觀察孩子們跟別人互動的卡點,然後交給媽媽們單獨個別的教案回去自己練,因為是自由遊玩,每個孩子的狀況一開始都狀況百出,而這之間小宇給我的印象最深刻,快六歲的小宇一進門我就覺得這個孩子滿身的刺,他對人不但不會打招呼,甚至有點敵意,自由由玩到一半他就跟人發生衝突了。
孩子的衝突常常會發生,只是小宇的力道讓人覺得害怕,小宇就像是一頭發狠的獅子抓都抓不住,媽媽試圖把他帶離現場,而我坐在工作室門口跟媽媽對話,這之間,小宇有好幾次想衝進工作室打人,對於試圖擋在門口的我更是敵意滿滿,我一邊擋著一直想衝進來打架的他,一邊跟媽媽對話著,那天我記得給媽媽的第一個功課是『社會運作觀察』
那個晚上,我跟小宇的媽媽反覆的私訊對談著,教導她怎麼開始做他該跟孩子進行的教案,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臨時改了教案,我煮了一鍋熱水當教案,在煮水的時候小宇一直的往前想要看清楚,因為是一鍋正在沸騰的水,許多媽媽在一旁提醒他要小心,他狠狠的瞪著人,口中也罵出口,那眼神讓身旁的大人感到恐懼,那一天,媽媽領了第二個功課回家。
兩次的教案後,後來的小宇沒有了攻擊人的狀況,平日課的時候他就拿著一本書在一旁看著,不太跟人互動,小宇的語言發音不是很標準,舌頭的運轉也不太順暢,加上平常沒有練習遊戲語言,導致他沒辦法跟別人用語言遊戲,一有不舒服就是動手,因此我給他的教案除了改變他的認知之外,真正該去面對的其實是他語言的問題。
小宇的狀況很特別,很多時候他拿著書在一旁看著,耳朵卻是一直聽著大人說話,我常常利用這樣的機會,在跟他母親聊天的時候,把一些認知慢慢的過渡到他身上。
以前,我常常覺得孩子的狀況反映著父母的樣貌,一開始,小宇打破了我這樣的想法,因為小宇的媽媽很溫柔,連說話都是小小聲的,慢慢的我才理解,或許這樣的溫柔,害怕著孩子有情緒試圖的安撫,而讓孩子誤以為自己的一切不被母親在意著,於是,為了讓母親在意自己,孩子用的是越來越多的力道在等著父母的反應。
孩子想要改變,父母也必須要改變, 我一邊給父母破孩子卡關的教案,一邊要試圖鬆動父母的觀念,媽媽很認真,每週特別把工作調開來工作室,幾乎都沒有任何一堂的缺課,工作室的狀況很特別,很多教案會依照孩子們的相處而開發上課,少上一週就能感覺的差別。